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V2RAY 如何交费,以及v2rock双肩包是什么品牌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这个叫“垂衣”的网站瞄准了“直男经济”,要帮直男高效买衣服
本文头图由垂衣提供。
2014年9月的一天,梁格非突然接到了一个从美国打来的电话,电话那端的那个人对他说:
“我们创业吧。“
打电话的这个人叫陈曦,是梁格非的大学师哥,那时的他正在华尔街一家资金规模超过20亿的对冲基金做亚洲区交易主管,而梁格非正在广州一家知名日系车企做品牌运营。接到电话的梁第一感觉是——这哥们一定是发烧了。
“他当时年薪非常高,所以我很认真地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件事情?他说自己有不安全感,对冲基金赚钱赚的太轻松了,他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因为他第二年的时候比他爸都赚得多了,这让他有点中年危机,觉得自己会变的没有追求,想自己做点事情。”
“中年危机?他多大?”
“我们都是87的。”
“……”
随后接到陈曦电话还有从曼彻斯特大学数学系硕士毕业的小宝,以及纽约大学计算机系硕士毕业的IT男Ben Ng,虽然一开始感到吃惊,让他们都很快接受了陈曦的建议。今年4月,陈曦辞职回国,四人来到杭州,开始做一个叫做“垂衣”的创业项目。陈曦任CEO,梁格非负责Marketing。
“一方面因为我、陈曦、小宝都是中大(中山大学)毕业的,以前一起做广播站,彼此熟悉信任,另一方面,我们聊了很久,觉得这事确实靠谱,有的做。”
瞄准直男经济,算法结合人工服务引导穿衣品味
垂衣将目标对准了这么一群中产阶级男性,他们希望穿的更好,但通常没时间和耐心亲自挑选、比价,或者对自己适合什么样的风格的衣服摸不着头脑(也就是俗称的“直男”),垂衣通过理型师和用户数据分析帮他们买衣服。
用户登陆垂衣的网站后,先完成一些简单的风格测试题,根据这些和用户的身型数据,网站会匹配一位理型师。然后,理型师会和用户通过微信联系,进一步了解用户偏好和需求,为用户挑选一盒服饰。
据梁格非介绍,每盒衣服有8~12件,大概是2~3套的搭配,基本都选择一些中高端的品牌,从Levis到Burberry,也会使用一些独立设计师品牌,一个盒子的衣服价值在4000元左右。用户会先交500块的定金,收到衣物盒后在家试穿,留下喜欢的,其余免费退回。全程的邮费由垂衣承担。
截至虎嗅采访时,垂衣团队共有15人,其中理型师4人,有一位是男生。除此之外,垂衣还有2位全职买手,垂衣通过这些买手从100多个品牌中挑选衣物,合作较多的品牌集中在30多个。在库存方面,梁格非表示压力不大,因为男性对品牌的忠诚度比较高,品牌也相对集中,他们现在已经建立了足够跑到一万用户的库存,并还会继续增加,等到算法更精确时,再根据数据减少。
垂衣的利润主要来自衣服的差价,但梁格非表示现阶段他们并不希望价格成为他们主要的竞争优势,“希望在价格上能够让消费者感觉一点点的甜头,但我们绝对不会跟折扣电商做比较。首先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去做,第二我们相信我们的消费者,他们也不是价格最敏感的那群人。”
在推广方面,他们主要依靠微信公众账号和种子用户的口碑相传,同时也会找一些诸如杜绍斐这样的男性时尚话题的KOL进行传播。
在问到“先试穿后交费”的模式所面临的风险时,梁格非说目前来看客户素质比较高,而且都是通过种子用户层层邀请进来的,还没有发生过衣物盒寄出后不付费的情况,有时即使衣物有小损坏,客户也会主动说明。若未来垂衣的用户增加到了一定规模,这个风险还可控吗?虎嗅要打一个问号。
据垂衣给虎嗅提供的数据,在正式上线3个月后,垂衣积累了超过5000名用户,客户购买率70%,客单价在1000以上。
垂衣不打算做APP产品,因为男性消费的频次较低,与其耗费成本去开发一个APP,不如通过微信公众号、网页M端覆盖移动端的场景。
切入男性时尚消费,时机对吗?能成吗?
垂衣的模式在虎嗅看来,与美国的Trunk Club很相像,点进Trunk Club的网站,你会发现连网站的设计都惊人的相似。这家位于芝加哥,以相同的方式为男士购买服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O2O在2011年获得了1100 万美元的投资,随后也跑出了不错的运营数据,创始人Brian Spaly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曾透露2014年营收为1亿美元,已经实现了盈利。2014年7月,老牌时尚百货店Nordstrom花了3.5亿美元左右收购了Trunk Club。最近,本来只专注男装的Trunk Club开始提供女装服务。
对此,垂衣表示:“Trunk Club的确是这种模式的鼻祖,他们通过线上时尚顾问的方式将‘百货选品’这件事做得很漂亮,但是垂衣希望和他们做得不一样的地方是,我们希望引入数据将这件事的可拓展性变得更强,通过数据+人工的方式,提升商品推送的精度和选品范围。 虽然这件事在体验上看起来相似,但是数据+人工,是垂衣模式的不一样之处。”
那么创始团队成员都不是互联网或服装行业出身的垂衣,现在切入中国男性时尚消费领域,能够成功吗?
也许现在还很难回答,但资本先给予了肯定——本月垂衣拿到了来自清流资本的天使轮投资,具体金额没有透露。自6月开始找融资的垂衣还算比较顺利,但梁格非在采访中也表示,在找钱的过程中可以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资本这个环节确实没有以前好了,“可能之前有些项目投资人是愿意去试一下的,但现在愿意试一下的项目现在真的越来越少了。”
那么为什么在这个资本寒冬中,清流资本还是愿意在垂衣项目上试一试呢?虎嗅采访了清流资本的投资经理Ray,他表示:“我们比较关注两大类项目,第一类是关注对价值链有根本提升模式的项目,第二个是满足新一代的人群的需求,包括衣食住行、娱乐、各个方面的需求的项目。除此之外,我们投垂衣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的创始团队。”
看到了消费升级、男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趋势,清流从去年开始关注男性时尚消费领域,他们认为虽然男性消费的盘子没有女性那么大,但已经无法忽视,且从目前的市场竞争来看,这个领域还算空白。“Trunk Club的模式在美国已经被验证了,对标到国内来做,相对比较容易…垂衣所针对的消费的人群,大概是三千亿到四千亿元的规模,而且未来肯定还会上升。”
据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国美对1~6月男性的网购商品进行的调查显示,服装、鞋靴和帽子与数码电器一样排名靠前。据调查公司凯度统计,2015年1~3月男性洗面奶市场规模约为15亿元,较2年前增长17%。在另一项调查中,1500名20~49岁的中国男性中,约70%的人对自己的肌肤“不满意”。男性的时尚消费预计将进一步扩大。
之前市场上也有一些男性电商社区,但没有特别出色的,Ray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点:
1、品类选择错误,例如男人袜,客单价太低
2、从一个商品到其他品类商品的延伸性太有限。京东这种综合电商延伸性就很广
3、供应链的问题
所以,拿到天使轮的垂衣未来会把钱主要花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建团队以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包括数据团队和理型师团队,二是供应链的提升。
一位标准直男的体验
现阶段垂衣的产品究竟怎么样呢?
由于垂衣目前采用邀请制,虎嗅君要来一个邀请码请我司一位标准直男同事进行了体验,他先在网站上勾选了风格、填写了基本数据,填数据时有个小插曲,当他看见下图这个图标时懵了,他并不理解这个指什么数据(其实是腰围):
对于这一点,梁格非表示,这一版网站的UX还不太好,正在开发的手机端和PC端会有很大的改善。随后我的直男同事开始了与理型师的沟通:
衣服盒子已经寄出还未收到,我的直男同事给我反馈了如下感受:
1.理型师回复很慢,没有任何预期;
2.理型师跟我的交流,问的都是基本问题:尺寸、价位,并没有任何深入沟通。
当然,虎嗅就体验了这一位理型师,这个体验可能不具有普遍性。等盒子到了,再看看我的同事感受如何吧。
同为创业公司也想求报道?(请猛戳这里)只要你们对产业正在产生影响、或未来可能有颠覆效应,就都是我们的关注对象——无论大小。
带娃辗转多家医院,病因仍在查询中…就医好难!
很多亲戚朋友问我孩子怎么了,我也是第一次遇到孩子生病如此煎熬的情况。
想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
同时也祈祷只是简单的病,孩子快点好起来。
11.9 开始生病
祥祥周一晚上和好朋友玩儿着玩儿着说腿疼。
当天没当回事,就睡了。
11.10 社区医院
起来后说疼,疼得走不了路。
早上哭哭啼啼的,我们立马带他去社区医院挂了儿科。
儿科大夫让查下X-RAY,骨密度还有指尖血。
查完给的初步结果是缺钙。
然后开了很多AD和钙片。
11.10 – 11.13 病情好转
回家后吃了2天,祥祥腿好了一些,稍微一瘸一拐的,但是走路不哭了。
于是第2天让他去了幼儿园,周三周四周五在幼儿园玩儿的都还可以。
我天真的以为是缺钙,补一补立马见好,
还在双十一给孩子抢了很多钙软糖。
11.14 又开始疼痛
周六开始又喊疼,但是好朋友去公园玩儿,他就跟着一起去玩儿了一下。
这时候也没发现不对劲… 晚上还和朋友一起吃了火锅。
11. 15 开始发烧
周日晚上开始躺着喊疼,摸了下额头有些烫,37.5度。
我们以为是感冒呢,就喂了点感冒药睡了。
11. 16 骨科挂号
第二天早上烧退了。
但是没敢送幼儿园,准备在家观察下
顺便看了下骨科的号。儿研所和儿童医院骨科都没号。
我们就挂了周二朝阳医院的儿科和周四积水潭的骨科。
11.17 朝阳医院
就这样孩子在家呆着,腿没见好。
周二去朝阳医院(贪图离家近),大夫说这个病她看不了,但是说有点像关节炎,建议去儿研所或儿童医院。
(这时其实应该晚上带孩子直接去儿研所急诊,没有经验,骂自己无知透顶)
11.19 积水潭医院
孩子腿越来越严重,走路都困难,周四立马背着去积水潭。
积水潭小儿骨科大夫摸了摸,捏了捏,把孩子捏疼了,
祥祥脾气上来了,死活不让大夫看,还大声嚷嚷着让大夫走开。
这大夫也没啥经验,说不清楚啥问题(我差点气晕…)
大夫觉得这样给结论过意不去,就给我们周五的专家号,让再来一次。
11.20 积水潭医院 第2次
我们周五带孩子大冷天的再跑一趟积水潭。
是个老大夫,看了看,摸了摸,开了很多单子。
B超,验血…
各种排队缴费等待…孩子哭着喊疼,大人干着急。
检查了一圈,从早上9点到下午3点。
最后拿着结果找大夫,大夫说,去结核专门医院去查下是不是结核。
如果不是结核,咱们再看看是不是其他病。
说那个医院在通州什么什么的。。。
天都要塌了的感觉。
还不能塌,妈妈最坚强,妈妈最坚强,妈妈最坚强。。。
回家开始查什么是结核,哪里可以筛查。。
查到了一个北京胸科医院,看到好大夫在线还可以约专家线上交流。
于是找了一个专家打了付费电话。
那个专家说查结核又需要好多检查的,CT,MR啥的。
让我们去一个人少的医院先把这些查了。
哎,带孩子做个检查都不容易,需要约,需要等,最难的是带着腿脚不方便的孩子。
真是煎熬。
那天晚上想各种对策,几乎失眠。
11. 21 一天3家医院,N个诊室
刚好第二天是周末,也挂不到什么专家号,于是决心不带娃,去医院跑跑,摸摸底。
目的是找个可以做结核筛查的医院,把结核的可能性给确认了。
先去周边最近的中医医院问能不能做CT,
中医医院说不行,需要周日再做。
于是,我们直接从那边去了儿研所急诊。
想问问能不能周末给做CT或者结核筛查。
急诊问了一圈,大概问了4,5个护士,3个医生。
其中一个女医生态度真的很恶劣,长得人模人样的,
居然跟我说,结核还这么乱跑?让我们赶紧从屋里出去,不要来医院。
我擦,想骂人,还没得结核呢,就这样对患者?态度非常让人心寒。
问了一圈的结果是,每个人说法都不一样,但最终把我推向了感染科。
感染科前台很嫌弃地说这里不做(其实可以做,是不想接),去儿童医院。
好吧,再也不来你这里了。
对儿研所真的失望至极。
从儿研所再去儿童医院,下午1点了,一口水没喝,饭也没吃。
坚强的妈妈。嗯。
去儿童医院后直奔急诊,急诊说骨科只看外伤。
说发烧需要挂门诊,于是就挂门诊等待。
门诊大夫看了下检查单,让我们挂周一的关节科?还有感染科。
说她那边看不了。
只能灰溜溜的回去。
出了医院大门,我停了下来,心想这样回去可不行。
于是,重新进去挂了门诊,找了其他大夫。
揪着大夫问,怎么看结核,怎么看结核,怎么看结核?
大夫一开始不愿意告诉我,她建议挂骨科。
在各种追问下,后来她同意给我开结核筛查的单子。
于是,开了一堆周日和周一的检查单。
当时心想,至少需要在儿童医院把结核排查掉。
因为不想去胸科医院排查结核。
又是失眠的夜晚。
孩子喊疼,夜里发烧,我各种担心。
11.22 还有个特需
凌晨三点不经意打开儿童医院的APP,发现出来一个周日的骨科特需,挂号费300。
赶紧挂上。
对特需完全没概念,只看到了主任2字。
一大早孩子不吃饭就带到了医院,还好周日不堵车。
做了一个皮试。据说是筛查结核用的。
然后9点半到4层特需。
大夫检查了一下,看了下之前的单子,开了X-RAY。
缴费时一看,700?K,特需果然名不虚传。
拍完片子大夫看完给了几个结论,结论是,还要继续检查。。。
但是给了几个后续的ACTION ITEM。
至少不那么迷茫了。
这个特需挂得值。
后续安排:
1. 拍MR,等待结果
2. 继续结核检查,等待结果
3. 挂骨科王主任的号,看是不是骨髓炎
匆忙去开了个MR单子,约了周一的MR。(这已经排的很早了)
明天再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