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金冠夫人内衣旗舰店(金冠夫人内衣质量怎样)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金冠夫人内衣旗舰店,以及金冠夫人内衣质量怎样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央妈皮起来无人能敌,这部国宝片豆瓣给9.7分,我都嫌低

 

如果,国宝会开口讲话,那它们会说些什么?乏味的长篇大论?

NO,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告诉你:我们国宝也会“卖萌”的好嘛!!!

第一季豆瓣评分就高达9.5分,刚播出的第二季豆瓣更是飙升到了9.7分。

《如果国宝会说话》预计播出四季,一共100集。每一集以一件文物为主,辅以其他相关文物,每集时长仅有五分钟。

正所谓“充电五分钟,穿越八千年。”

在这五分钟里,平日里被精心安放在各大博物馆中的国宝们,就像《玩具总动员》中小主人关灯关门的那一刹那,所有玩具都瞬间复活一样,拥有了鲜活的生命。

《国宝》里面存在感最强的是堪比杜蕾斯的绝妙文案。

比如介绍第一集的国宝鹰顶金冠饰

“这是战国时期,北方草原民族的贵金属工艺品,代表草原的荣光……”

伴随着低沉旁白,它的产生背景画风应当是金戈铁马,血染疆场。

但实际上出现的画面却是——

这,确定不是木偶戏?

印象中严肃正经的历史,在这里被消解成了高萌的动画。战争的残暴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简洁明了的场景再现。

如果你足够细心,就会发现此时的BGM有点熟悉。算啦,我直说吧,就是《动物世界》!

感觉下一秒赵忠祥老师的声音就会弥漫开来:“春天到了,又到了动物交配的季节。”

这还不够,当沈腾深厚的男中音“你过来啊”乱入时,整个弹幕都把持不住了。

皮,太皮了。

17集《素纱单衣:云想衣裳》,开始画风极为正常。

满分作文一般的旁白悠然响起:“礼仪之大,称之夏;章服之美,谓之华。”

辛追夫人的素纱襌衣巧夺天工,轻如雾谷、薄如蝉翼,没有衬里。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件衣服不足49克,除去较厚重的衣领、衣袖、衣襟缘边的绢,其重量只有20多克。

制作素纱单衣的蚕丝,只有11.2旦(每9000米,只有11.2g),而今天,最高级的丝织物也要14旦左右。

到这里,画风还是极其正经的。但没过多久,旁白又开始调皮了。

“蚕宝宝即使想瘦,却已经回不到当年细若游丝的身型了。”

又一次猝不及防的皮。

文案除了玩梗,央视爸爸还懂得与时俱进。表面上气定神闲一本正经,可实际上却是抱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来的。

比如第十集的国宝南越汉玉。

介绍玉时,说它既可以象征君子美好品行也可以炫富

嗯,炫富……

接下里提到南越汉玉产地主人南越王赵佗时,节目组又秀了文案:“这可能是历史上待机时间最长的王。”

南越王待机时间是不是最长我不清楚,只是这文案肯定是花了血本请来的这一点我倒是很确定。

当然,文案正经起来绝不含糊,金句不断。

第19集的“狸猫纹漆食盘”。

这只汉朝刻着三个字:君幸食。意思是好好吃饭。

文案则以温暖的“小确幸”风格引出了背后的心酸故事。

漆食盘主人之一辛追夫人,经历了丧夫丧子之痛,晚年还罹患重疾。

“一句“君幸食”便是对命运多舛女子最好的安慰与鼓励,便是她的小确幸。”

24集讲到击鼓说唱陶俑时,本来应当是欢喜的调子,旁白却莫名多了几分悲凉。

“我们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开心,自嘲是所有幽默中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

这与卓别林在《致乌娜》中所表述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的心就如同这张面孔,一半纯白,一半阴影,我可以选择让你看见,也可以坚持不让你看见,世界就像是个巨大的马戏团,它让你兴奋,却让我惶恐,因为我知道散场后永远是有限温存,无限心酸。

精致的特效及后期也增加了不少看点。

木雕双头镇墓兽——与天空并肩,与星辰同行

狸猫纹漆食盘上面,前一秒小猫们还此起彼伏的发出可爱的“喵喵喵”声,下一秒,大墨镜、大金链就都办上了,变成了社会喵。

建议这猫去跟小猪佩奇干一架,看看到底谁更社会。

这一次,我押社会喵会赢,毕竟,我们有98K钛合金双眼,分分钟面露凶光。

稳中带皮的文案解说,拟人化反差萌的叙事手法,古典与现代混搭的背景音乐,一看就不差钱的后期特效。

众多观众看完后直呼“欲罢不能”。

比起表现手法多元化和年轻化,《如果国宝会说话》大受欢迎的根本原因是降低观看门槛,照顾大众欣赏水平。

历史毕竟自带门槛,如果想要被大众喜欢、接受,就必须做出相应的简化。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历经千秋抵达现代社会,以器物之名,我们得以一窥时间的浩荡和文明的源远流长。

冠饰随着争斗的身影起伏,方升见证了一个帝国的崛起,秦简上刻画着容貌,石头上凝固了青春,素纱将女子的风华勾勒,带钩里的誓言将永恒闪烁,铜壶里盛满了一个纸迷金醉的时代。

《如果国宝会说话》即便四季播完也说不完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遗憾的是,传统文化无法在年轻人心里占据优势地位。好在这部纪录片为传统文化大众化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央视文化节目近几年的尝试尤为可贵,其他诸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博物馆奇妙夜》《国家宝藏》等匠心独运的节目,播出后都是一片好评。

如今,央视爸爸已经为我们打破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观赏壁垒。还不快去查收这条来自国宝的新留言?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毛姐姐)

 

来首博,看25岁唐代公主的金冠,这可是世界上唯一一套

最近去首博看了“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大至一架漆床、一面壁画、小到一把扇子、一片纸,从丝绢绉纱到石铠甲,用现代技术复原古代文明,使绵延千年的传统工艺重生,以期“子子孙孙万年永宝”。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件极美的凤冠,可以说她是展厅中最耀眼的一件。她来自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这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套被成功复原的唐代凤冠,可以说是无价之宝!

2001年11月,西安某大学修建的时候,在建筑工地上发现了一大片唐朝墓葬群,里面最大的墓葬便是公主李倕的墓葬。这些墓葬经过千年时间已经被损坏得不成样子,然而幸运的是,李倕公主的墓没有被盗墓贼光顾。即便墓葬里的很多文物都已经被腐蚀,但很多陪葬品还是完整的保存下来。

李倕墓中出土了一些常见的金银珠宝、青铜器、铁器、漆器、瓷器、服饰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李倕凤冠。当时发现李倕凤冠的时候还很破旧,毕竟过去了1200多年,肯定遭受了一些损坏,虽然如此,却依稀能看到李倕凤冠的豪华。而且很多金饰下还有翡翠鸟鲜艳的蓝色羽毛,色彩绚烂,奢华至极,令人震撼。

石膏打包提取,显微镜下清理,不到2厘米的饰件上就有5000多颗金珠

修复公主冠饰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德国美茵兹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合作的结晶,中德考古学家用打石膏的方法对这些文物进行提取,并将脆弱的“冠饰”文物送到博物馆的实验室中,从表面向下用竹签、手术刀、毛刷等工具在显微镜下逐层清理。

对于冠饰来讲,最重要的是冠饰零部件的相对位置及整体结构,所以,专家们每层的清理,都要从不同角度进行拍照、绘图,而且还要做详细的文字记录,以避免原真信息的丢失。然后,再将所有组部件取出,再继续往下清理,直至所有组部件被清出为止。

 

菱形金花钿

 

 

雀尾金花钿

 

在室内经长达两年的仔细清理,2010年2月,凤冠复杂的结构得以完整揭示。修复后的冠饰重约800克,高度39厘米,材质有金、银、铜、铁、玛瑙、珍珠、琥珀、绿松石、玻璃、螺钿等,大大小小有370多个零件,实际数量肯定超过了400件,好多已经风化掉了。

最让人觉得诧异的是,在这件凤冠上发现的金珠竟然只有0.1毫米至0.15毫米,用显微镜才可以清楚的看到,且数量巨大。

以冠饰上的一件六叶瓣金花钿为例,每瓣花瓣装饰近700余粒微粒金珠,绿松石镶嵌的金丝边缘还点缀稍大金珠50余粒,因此粗略估算这件直径仅1.8cm的金花钿饰片上装饰的金珠已近5000余粒。而在李倕墓出土的冠饰及身体配饰中,共有13件稍大金质饰件和250余件小型饰件都带有金珠焊缀装饰,如将整套饰品所用金珠加以计算,数量不可估计。这种金珠工艺属于美化工艺,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目前这种工艺在中国已经很少了,加之大量绿松石的使用,使得冠饰带有西域风格。

 

图片来源见原水印

 

那么李倕墓出土文物中的金珠使用的是哪种焊接工艺呢?通过德国美因茨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宋格特·哈特曼女士对冠饰上的“雀尾”金饰件的显微观察可以看出:在连接点周围有一些珠状的残留物,与密布在凹槽周围的金珠相比,显然不是装饰物,推测为珠焊时的焊料或者粘接剂的伴生物。说明李倕墓冠饰上的金珠极有可能是汞还原法焊接而成,即用金汞剂制成的泥膏将金珠固定在饰片表面,通过加热使汞蒸发。关于金汞剂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炼丹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虽为丹术理论但从中可明确汞的特性,《抱朴子·金丹》中云:“丹砂烧之成水银,积久又还成丹砂。”

李倕凤冠在唐代有没有原型?

《武德令》,皇后服有袆(huī,王后所穿,上有五彩鸡形图案的祭服)衣、鞠衣(古代王后六服之一,九嫔及卿妻亦服之,其色如桑叶始生)、钿钗礼衣(钿钗礼衣包括礼服及发髻上的金翠花钿,并以钿钗数目明确地位身份)三等,其中,“袆衣”有“首饰花十二树,并两博鬓”,“钿钗礼衣”有“首饰大小花十二树,以象衮冕之旒,又有两博鬓”。皇太子妃服同样有三等,褕翟(古代王后从王祭先公之服,亦为三夫人及上公妻之命服,因服上刻画雉形故名)、鞠衣、钿钗礼衣,首饰“花九树”,命妇之服的首饰等级森严,一品花钿九树、二品花钿八树、三品花钿七树、四品花钿六树、五品花钿五树,五品以下没有首饰。花树指的是花钗,所谓“十二树”指的是花钗的数量。但都没有提到妇女戴冠。

 

图片来源网络

 

唐诗中倒是有提到“金冠”的,如和凝的《宫词百首》中有“结金冠子学梳蝉,碾玉蜻蜓缀髻偏”,清江的《七夕》有“映水金冠动,当风玉佩摇”。在唐五代的诗词中还提到过“花冠”,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张泌也有“偏戴花冠白玉簪,睡容新起意沉吟,翠钿金缕镇眉心”,但诗词未必是写实,所以仍无法得知金冠和花冠的具体样式和结构。

在唐人苏鹗的笔记小说《杜阳杂编》中提到过一种“轻金冠”的女子冠饰,唐敬宗宝历二年(826),浙东国贡舞女二人,一曰飞鸾,二曰轻风,这两位舞女“衣軿(píng,古代一种有帷幔的车)罗之衣,戴轻金之冠,表异国所贡也”。文中对“轻金冠”也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轻金冠,以金条结之,为鸾鹤状,仍饰以五彩细珠,玲珑相续,可高一尺,称无二三分”。这里面提到了几个关键词,此处的金条可理解为金丝,冠上有鸾鹤等瑞禽饰件,还装饰有不同质地的小珠子,高约30厘米,重量极轻。

这条文献的记载与李倕凤冠多有相似之处,比如冠饰复原高度39厘米,众多饰件用金丝、金片制成,并用金丝相连接,镶嵌或串坠有珍珠、绿松石、象牙、琥珀、玻璃等,饰件上有鸾凤、鸳鸯、鸟雀的造型,由于使用很细的金丝和很薄的金片,所以重量只有800克。有理由相信,李倕凤冠就是唐人所说的“轻金冠”。

中国考古专家又根据古籍《新唐书•车服志》记载的女子冠制,将李倕冠的“花饰”、“垂珠”、“链金”等部位,都与古籍进行了原样比照,又适当的添加了一些现代人的审美元素,这才将李倕冠完整复原。

冠饰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被复原成一个圆球状的“髻罩”,推测原来罩在高髻上。正面是一个镶嵌珍珠、绿松石的菱形花钿,两侧对称布满各种装饰华丽的花钿饰件。

 

鎏金铜钗凤

 

下半部分用一支H形的铜钗作为骨架,在冠饰的前面和两侧布满镶嵌各种珠宝的饰件,这些饰件以中间的象牙花朵和用金丝连接成环状的珍珠花环为中轴,两侧对称连接孔雀尾形状和鸟翅形状的花钿;最下面是一条镶嵌珍珠和绿松石的冠饰下缘。冠饰用一支金钗、三支铜钗和两只铁钗固定在头上。

 

雀尾金花钿

 

 

雀尾金花钿

 

 

对鸟

 

 

花鸟

 

 

对鸟

 

 

花鸟

 

在李倕身体部分的石膏包内清理出三组佩饰,一组在胸部,是用珍珠串连而成的璎珞。另两组形制相同,分别佩于腰部两侧的垂饰组合。

 

图片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唐代妇女多穿高腰长裙,永徽二年(651)段简璧墓壁画中的侍女图,高至胸部的裙腰上有菱形网状的花纹,网格中还装饰有“田字格”纹的小型饰物,与李倕墓出土的网状珍珠璎珞设计很是相似。

 

段简璧墓壁画的侍女裙腰

 

珍珠串编成网状,网眼之中缀饰四瓣花钿,下缘装饰一排珍珠串,其下还缀有9个小铜铃。

腰部的两组佩饰,均由17组造型各异的金筐宝钿饰件上下连接组成,下端坠饰至少6个小铜铃。复原后的整组配置长度为70厘米,可从腰部垂至脚踝上。

唐代文献见有佩戴金花者多为外国,《新唐书》卷二二〇《东夷传》载,“妇人衣纯色裙,长腰襦,结发于后。至炀帝,赐其民锦线冠,饰衣金玉,文布为衣,左右佩银蘤(huā,古同花)长八寸,以多少明贵贱。”或许盛唐时期模仿倭国装饰风格,发明了向李倕墓出土的佩饰。

李倕是谁?

 

图片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凤冠的主人李倕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第5代孩子,考古人员给公主李倕的遗骨拍了CT,按照比例来说,她是一个身高大约在1.6米左右的年轻女子。李倕的丈夫为宣德郎、直弘文馆学士候莫陈。宣德郎为正七品下的文散官(无任所之官),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教授。

不幸的是,李倕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正月7日病死于长安胜业坊自己的宅邸。胜业坊位于皇城之东,玄宗皇帝处理政务的兴庆宫之西邻,是属于贵族专享的宅邸。李倕死时只有25岁,丈夫为她写的墓志铭中有这样一段深深的哀悼之语:有子在于襁褓,终痛弥天之别。旷野兮生荒草,千秋万岁兮多悲风。大致意思是,丈夫对于妻子难产早亡而悲痛万分,看着尚在襁褓内的孩子,心头犹如刀割般的剧烈。从墓志铭足以看出夫妻二人的感情之深。现场的讲解老师还提到了一点或可成为夫妻恩爱的另一佐证,那就是,以丈夫的家世来说,并非富贵,未想过将凤冠变卖贴补家用,仍将其陪葬,足见情深。

说点额外的,2019年参观正仓院展时,展出了一套圣武天皇、光明皇后孝谦天皇的御冠以及诸臣的礼冠上留下来的,据传这些礼服御冠在镰仓时期时受损,留下来的便只有这些残缺的部分了。从残缺部分仍可窥见当时礼服御冠所用材料及色彩之丰富,包括了精致的金饰、珍珠、琉璃等。

 

图片来源正仓院官网(下同)

 

它们中造型稍完整的被放在一起,可以辨认出凤凰形金片、树形金片、缠枝花形金片,在一些花朵造型的金片上还有分层装饰有更为细小的花叶。还有些珍珠、琉璃、水晶、琥珀等小米珠串成的挂饰被一条条摆放在盒子里,还有更多无法辨认位置的细小装饰被分类摆放在盒子里。参照附属的木牌记载,圣武天皇、光明皇后的御冠很可能在天平胜宝4年(752)的大佛开眼会时曾佩戴——这是日本佛教史上有名的斋会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