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三句半道具背景图(三句半道具用什么代替)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三句半道具背景图,以及三句半道具用什么代替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毒家|俗人说事:对“土豪”讲传统文化的观察与思考

从五四开始的百年来的中国社会变革,颠覆了农村这个超稳定系统。中国目前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城镇化,解构了乡村权力系统、文化系统、价值观,使许多农村成为留守地、废弃地,乡村文化建设基本撂荒,价值观无所适从。

撰文/杜俗人

去年底,同事下乡采访回来,讲她在农村遇到一个“土豪”叫蔡晶,自己出钱盖一溜儿500多平大砖房做传统文化传播基地,免费向农民们讲授《孝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知识与道理。

据说还反响不错,有不少人去学习。

说实话,老杜不咋信。

现如今的农村文化状态,老杜还是有些了解的。

不说那里就是麻将的天下,也基本让麻将占去了一半。

尤其是农闲时节,农民们早上起来吃口饭就去麻将馆,打到下午两三点钟回家做饭。饭后四五点钟又来麻将馆继续战斗,到晚上九点十点回家睡觉。

如果没有其他的事情,几乎每天都是这样的日子。

正因为有对农村业余文化状态的基本了解,所以这个“土豪”就让老杜怀疑。

倒不是怀疑土豪的动机与奉献,老杜是书呆子,对跟自己一样对文化痴迷的人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知道现在有很多倾心于推广传统文化的人,正在做着并不太为世人理解和支持的事情。

老杜怀疑的是,会有人来听她讲传统文化吗?

会不会又是类似于“几个一”的政绩工程呢?

骗来一个土豪,捐出一笔款项,干起一个工程,挂起一块牌子,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任务已经完成了,这个工程每年都会出现在领导的报告上,也只有领导来时才打开门做做样子。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于是,我决定亲自去看一下。

我想,是做事还是表演,我还是能够看得出来的。

傍晚出发,天黑赶到(上课是在晚饭后),朗朗的诵读声从教室里传出来,那声音不似孩子的清脆。

进去一看,是一些农村妇女,年龄大的脸上已经有了沟壑,其他人脸上也大多带着农村妇女特有的土灰色。这是常年风吹日晒又从来不用化妆品的人才有的肤色。只有一个脸红扑扑的十几岁的小姑娘。

十多个人,前后坐三排。

大家跟着蔡晶读,读得很快,明显不是刚刚学的。学完后又谈学习感受,下课后又表演了一些他们自己编的节目,快板、三句半等,词儿都是自己编的,表演也很农民。

表演是为我们临时组织的,节目是以前演过的,表演的快板之类的道具都现找,快板找到了,三句半的锣鼓等道具没找到,就在地中间站着说。

在谈感受的时候一个老太太说了这样一段话:“实话实说,我公公婆婆都是我伺候的。我对儿媳妇比对姑娘还好。没有梧桐树,难招凤凰来。哪人都有老,莫欺白头翁。花开花落能有几日红?我为了我的儿女,什么样的苦都吃过,我要给儿女做好榜样,让他们都孝敬老人,他们的后人才会对他们好。”

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农民的表达。目的很明确,我孝敬老人是为了儿女孝敬我,也为了他们的儿女也孝敬他们。

中间那几句貌似文绉绉的话,应该是从二人传或各种戏曲里听来的戏文。

出钱办这个基地的”土豪”蔡晶,这里的人都叫她蔡大姐,是一种敬称,她其实比这屋子里的绝大多数人年龄都小。

我问她,这些人为什么愿意来跟她学习?

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村子里有一户人家两代人关系处理得不好,老人跟儿女之间互无来往,老人家杀年猪,孩子不来帮忙,也不来吃肉。

蔡晶听说了这件事,她觉得这恰恰是传播孝文化的好题材,于是她就先到儿子家说服儿媳,又到老人家说明婆婆,然后带着儿子儿媳到老人家里道歉,两代人之间互相道歉,又成为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这个家庭的变化,使村民们看到了孝文化实实在在的效果,于是这个文化基地办得红火起来。

中国的过去,讲皇权不下县,乡村基本都是自治。有士绅,有教书先生。

士绅,是富裕的文化人;教书先生,是贫穷的文化人。

他们的知识,都源自儒家的《四书五经》,他们在乡间传播的,至少表面上奉行的,也是《四书五经》及其衍生的《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里的价值观。

他们在乡村里,不仅是文化的象征,还是价值观的象征。他们帮官府收税收租,帮官府稳定地方,还帮乡里判定是非,解决矛盾。

所以千百年来,中国的农村一直是个超稳定系统,谁在东京、北京坐龙庭,农民们是无所谓的。文化、价值观、权力系统是一贯的。

而从五四开始的百年来的中国社会变革,颠覆了这个超稳定系统。

尤其是中国目前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城镇化,解构了乡村权力系统、文化系统、价值观,使许多农村成为留守地、废弃地、保留地,乡村文化建设基本撂荒,价值观无所适从。

于是麻将、赌博横行乡里。于是才有蔡晶这样的人,来到这文化的荒地开垦、耕种。

很多年以前,老杜就一个推广良种的问题采访乡干部,这个干部说:“农民很实在,不听忽悠。你说这个种子好,你种一年,秋天丰收了,他看到了,第二年他就种,你不用宣传啥,只宣传也没用。”

永远村的农民就是看到了蔡晶推广的传统文化的实实在在的效果,所以,才来到她这里学习,而且带着儿媳来、拉着婆婆来,领着孩子来。

那么,这个基地的成功有没有可能复制呢?

复制传统文化容易,复制蔡晶难。

没有了蔡晶的吸引力、凝聚力和行动力,没有了蔡晶亲力亲为说服村民家庭和睦的示范效应,恐怕是不容易坚持下去的。

本溪市民32年家庭春晚唱出和谐幸福好声音

28次“家庭春晚”,本溪一个普通人家的幸福表情

记者手记:好家风是财富

家和万事兴。在这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里,空气中时时洋溢着幸福与喜悦,奔波的劳碌、打拼的艰辛都会被一场家庭春晚的欢乐替代。为这个家再累也值得,这是全家人对这份真挚亲情的坚守。

在时家,父辈们亲手种下善良的种子,长成了德孝善良的好家风。我们常说百善孝当先,没有这份孝老敬亲的好传统,就没有这30多年延续欢乐幸福的家庭春晚。这样的好家风是父辈留给儿孙的无形财产,是他们代代相传的家族基因。

点滴处,时家的长辈躬身做楷模,成为孩子们的榜样和引领;生活中,他们从不忘本,时刻积淀善良好家风。新春已至,万象更新。欢乐喜庆的家庭春晚渐渐落幕,全家人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冉冉升起,那份真挚淳朴的善良家风在世代传承间熠熠生辉。

这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1984年至今,他们已经举办了28次家庭春节联欢晚会,全家老少欢聚一堂,期间凝聚了无数温馨的瞬间。

这是一个友爱和谐的幸福家,老少上下30多口,大家心心相印、彼此挂念,亲人间常叙的是血浓于水的无尽亲情,感怀的是本分厚道的家风正气。

这是一个孝老敬亲的善良家,兄弟姐妹守望互助、夫妻举案齐眉,好家风在晚辈后生中代代相传,福星高照是他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许。

2月9日是大年初二,在本溪市明山区东兴社区时基芬家中,一场家庭春节联欢晚会正在欢乐上演。6岁小朵朵表演的舞蹈得到了全家人热情的欢呼。这是时家第28次家庭春节联欢会,也是小演员朵朵第一次登台亮相。下场后,她羞涩得钻进奶奶的怀里呢喃细语,透过绯红的小脸可以看出,她对自己的表演还是很满意的。

这场全家期盼已久的家庭春节联欢晚会,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准备,终于在丙申年新春如期上演。按照时家人的惯例,每年正月初二,全家人都要办一场家庭春晚,热热闹闹聚在一起,每人演上一个节目,喜气洋洋地迎接崭新的一年。

家·和为美

时家的第一场家庭春晚上演于1984年正月初二,当时,“春晚”这个新名词刚刚走进中国电视观众的视线。“1983年央视办了一台春节联欢晚会,我们家人就想效仿这个也办一场家庭春晚。”时基芬这样回忆。新点子一出,得到了全家人的热情响应,就这样,在此后的32年中,家庭春晚成了时家新春之际最盛大的集会,也是全家人在每年春节期间的共同期待。

时家办家庭春晚的初衷就是想让孩子们在一起乐一乐,长辈们到一起聚一聚。“最初就是为了让孩子们高兴,但后来越办越热闹,一晃眼就过去了30多年。”时家人回忆说。在时家的家庭春晚上,每个节目都凝聚了家庭成员对这个大家庭的热爱,传递着彼此间血脉相连的浓浓亲情。时基芬的弟妹孙丽霞说:“一年到头聚在一起,看着家里人都好,就是我们过日子最大的盼头。”

每年,时家的家庭春晚上都有一个保留节目,是由孙丽霞创作的三句半。创作时,她会把一年来家里发生的大事小情都写到三句半当中,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表演三句半时,家里没有专业的道具,厨房里的盆子和擀面杖在这时就派上了用场。“我大姑父拿锅当锣敲,演得可专业了。”时基芬的侄女甜甜调皮地说。

在2010年的家庭春晚上,孙丽霞创作的一段三句半“惊艳”全场,获得了满堂彩。那时,时基芬的侄子时文琪在外当兵,已经3年没有回家过春节。2010年除夕当天一早,时文琪打电话给家人拜年,他故意请爸爸去开门。家人看到他站在门外又惊又喜,难掩激动的心情。全家人终于在这个团圆的日子聚在了一起,孙丽霞为此“火速”创作了一段三句半:

大年三十天没亮;

忽然听见电话响;

似梦似真开门望;

斌斌一身绿军装;

——英姿飒爽!

家中的几位男士简单彩排后便在初二的家庭春晚上献艺。这段贴心的词句和真情的表演让时文琪深受感动,他说,这可能就是家的感觉。那一年春节,时文琪给了全家人一个惊喜,婶婶更是同大家一起送给了他一份感动。

这场延续了32年的家庭春晚每年都会选定一个主题,“有时候是国家大事,有时候就选我们全家一年来的好事、喜事做主题。”时基芬说,“2008年,我们办了一场以奥运为主题的家庭春晚。福娃送福是个好兆头,预示着全家来年风调雨顺、蒸蒸日上。”所谓主题或许只是一个说辞,对于全家人而言,和谐幸福才是时家家庭春晚永恒不变的主题。

善·孝当先

善良是一切美好的源头,在这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里,善良的信念是他们的家族基因,融入血液、代代相传。

那时,时基芬的老母亲还在,每年的家庭春晚上,她都要在演出结束时发表一段“演讲”,这也是送给晚辈们的新年贺词。她有时讲个寓言故事,有时说几句俗语老话。老人家说不出时下新潮的流行语,讲的都是一辈子为人处世的老经验。每当这时,晚辈们便围坐在她的膝前,听她用一口地道的山东话说着经年的老故事。几年前,老人离世,她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却始终陪伴着孙辈的成长。“我奶奶说的故事都是告诫我们要厚道做人、知足常乐,这将成为我们永远遵循的人生信条。”时文琪和妹妹这样说。

在时家,孙丽霞和嫂子小伟这两位嫁进门的媳妇被认为是全家孝敬老人的楷模,是家庭春晚延续30多年的功臣。“我的两个弟妹都好,她们心里始终装着我们这个家。”时基芬由衷地称赞她们。小伟是个细心的儿媳妇,几年前搬入新居时,她专门提出要在卫生间里安一个扶手,方便老人进出。“我们做儿女的都没想到,我弟妹还惦记着,她真是把我老母亲放在心上。”时基芬说。

日子一年年过去,时家的家庭春晚越来越受到全家人的关注,每个人都想参与其中、一展身手。明明是时基芬的外甥女,她在语言表达上有些障碍。为了让她也能够参与到家庭春晚中来,孙丽霞专门为她编排了一出幽默哑剧,并且主动提出和明明共同演出。“都是家里的孩子,不能让他们任何一个受到冷落。”孙丽霞说。那年,在舅妈的配合下,明明完成了精彩的表演,她们二人别出心裁的创意逗得全家人乐不可支。“丽霞想得周到,做得也好,她才是我们家庭春晚的主要力量和头号功臣。”每每提到这位满脑子点子的妯娌,小伟总是要夸上几句。

在时家筹办家庭春晚时,孙丽霞和嫂子两个人是关键人物,她们大的做剧务,小的当导演,正是有了二人的支持和付出才有了全家人的喜庆团圆。她们却说,婆婆以前常说别人有困难得帮一把,这是善良,也是感恩,这个家教会了我们这些,我们得传下去。

情·代代传

在时家的家庭春晚上,大家的表演未见得专业,但其中的欢乐却是全家人最难忘的集体记忆。最初几年,家人们总要拍些照片留作纪念,直到2002年,时家第一次“引进”了摄录设备,大家的风采终于有了影像记录。

2月2日是农历腊月二十四,距离时家的猴年春晚还有整整一周。当天,时基芬为筹备今年的家庭春晚,翻出来几张旧光碟,那是2008年前后的录像,一家人围在一起共同追忆过往的岁月。“姑姑看你当年多年轻。”“爸爸快看,哥哥那时候还是个小正太。”“我小时候是不是萌萌的。”……时基芬的侄女甜甜跳到电视机前。

翻看以前的录像和照片,时家人生活的变化跃然眼前。以前,一家人住在老房子,那是个狭小的单室楼房,有一年为了办晚会,20多口人挤在一个房间连床都被压塌了,这也成了全家人难忘的一段笑谈。现在,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全家人的心越来越齐,让这份和谐幸福不断延续成了他们共同的愿景。

如今,时基芬的老母亲不在了,为了让家庭春晚的气氛更加祥和,今年她的弟弟时荣基专门邀请自己的岳父岳母参加这场联欢,希望向老人表达孝心,为儿女做出示范。

在时家今年的家庭春晚上,6岁的朵朵是最小的表演者,看过了她的表演,甜甜为她送上了最真诚的祝福。“她今天也一展身手,动作有板有眼,这刚好是我第一次登台表演的年纪。”甜甜说。

今年是猴年,时家的几个孩子对于此次春晚还有一份特别的期待。那是12年前的甲申猴年,家里的长辈为4个孩子每人准备了一个字母玩具,组合在一起就是LOVE(爱)。那时,他们还是四个小豆丁,用稚嫩地语言说出了12年后我们还要在一起,把这份亲情和爱延续下去。今年,他们终于兑现了承诺,共同肩负起传承善良好家风的重任。

福·星高照

随着时家家庭春晚越办越有经验,全家人的参与热情也是逐年提升,“现在我们家每年都成立一个导演组,大家报送的节目是要经过重重考核才能上。”甜甜笑着说,“我和表姐就怕被pass掉,可是排练了好几次呢。”

小年之前,时文琪就已经把音响调试好,满心期待着这场全家人的欢乐盛宴。今年,他们更新了设备,准备了无线麦克风,希望让家里人好好展示风采。“台词太多记不下来,我们就做成提字版,跟电视台录节目差不了多少。”孙丽霞对自家的春晚很是肯定,对大家的热情参与十分欣慰。

“我们家的晚会太热闹了,刚搬到新房子第一年时,好几个邻居都过来看。”时基芬回忆。现在,他们的“舞台”变大了,生活变好了,不变的是兄弟姐妹间相亲相爱的真挚亲情,是温良守正的淳朴家风。

时家祖籍山东,制作面食是他们最在行的,一到年根儿底下,时基芬总会张罗着炸些果子送给亲朋好友。“我弟弟做得最好,我们两个当姐姐的反而不行。”时基芬笑着说,“可能是我妈偏心,传男不传女,只教给了他。”闻声,大家忍俊不禁。为着一顿年夜饭全家忙碌准备着,这就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快乐和幸福。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谈及对全家人生活的憧憬和期许,孙丽霞笑着说,希望不好的都变好,平平安安就是福。时家的长辈对孩子们没有太多的期许和要求,他们只是希望晚辈后生要懂得知足常乐,常怀感恩之心,工作中力争上游,生活上乐观积极。时家的孩子们也对长辈的观点非常认同,热心公益的时文琪在2013年加入了慈善义工队,经常参加各类助老助残活动。他说,做公益就是传递正能量,也是发扬我们的好家风。

【感言】

每次全家人聚在一起我们都觉得心里挺暖的,过日子就图个踏实、舒心。

——时基芬

我们与别人家也没什么区别,一样的工作,一样的过日子,只是细想想的时候,觉得咱家的日子过得不俗。

——时基莲(时基芬二妹)

爸爸妈妈不讲大道理,他们对我和妹妹的身教大于言传。不忘初心是爸妈对我们的期许,我也会按照他们的教导,凭心做事。

——时文琪(时基芬侄子)

(记者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