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网waterman钢笔还有waterman歌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waterman钢笔,以及waterman歌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钢笔入坑全指南:钢笔的结构原理及发明历程了解一下?

本内容来源于@什么值得买APP,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RQLHDFE

创作立场声明:纯干货,没有抄度娘。大部分由个人经验作成,年份啥的是查资料的。

国庆最后一天了,趁着这时间,我先给这个系列开个头儿。

近年来喜欢钢笔的人好像多了不少,也有些练字的朋友接触到了钢笔。这个系列,就是给刚入笔坑的小白提供指导,帮助值友们更好地了解钢笔。

这篇文章讲钢笔的发明历程及结构原理(各部分名称)(预告:下一篇讲专业名词和五大钢笔品牌)。

先讲发明历程哈(下面是自己写的,不是抄度娘的,如有错误请评论区指正)。

1809年,第一批贮水笔专利诞生,钢笔的前身出现(这玩意没有钢笔尖)。

早期贮水笔的缺点很明显,经常断墨,压一下活塞(这玩意不是现在说的活塞,具体是啥我也不知道,不过无关紧要)才能继续写,而且容易漏墨。

1829年,英国人詹姆士·倍利研发出了钢笔尖,钢笔的雏形出现,但是此时还是蘸水笔,没有现代的毛细系统(其实就是笔舌,即和笔尖贴在一起那玩意),和现代玻璃笔相似(但是是钢制尖)。

1884年,美国保险公司雇员华特曼因为钢笔漏墨而导致他失去了一笔单子,于是他便研制出了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钢笔。解释一下,现代钢笔指的是带有毛细上墨系统(后面会详细介绍)并可以储存墨水的钢笔。

顺带一提,这个雇员英文名叫Waterman,他创立的品牌即是当代五大钢笔品牌之一:威迪文(不同的中译名)(不过现在的威迪文已经被派克收购,伴随着派克一起没落,但也比大部分牌子好多了),人称水人(Water man嘛)。

(只是展示一下,这个价格并不值,双十一800左右买才划算)

这时钢笔已经诞生了,后续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上墨方式,有我们熟悉的挤压上墨、推拉吸墨器上墨、旋转上墨器上墨和墨囊上墨,也有笔友才知道的活塞上墨、真空上墨、潜艇上墨、负压上墨、滴入上墨、毛细上墨、按压上墨以及虹吸上墨(过于小众的就不说了)。具体的以后再讲。

这个很多人都很熟悉吧?挤压上墨,名称很多,也可以叫胶囊上墨等等。

推拉吸墨。吸墨器的一种。

旋转吸墨器和这个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这个是用笔杆储墨的,储墨量更大。

下面讲结构原理。

先讲结构。

分明尖和暗尖(先解释一下,暗尖就是笔尖只露出几毫米的,明尖则是基本露出,有一些露出7毫米左右的叫半包尖)。

1、暗尖(下面用的是自己以前文章的图):

先拧开。

有一些暗尖也用旋转吸墨器,结构大体和明尖相同,就不说了。

2、明尖:

笔杆笔帽啥的都一样。

下面拿最近买的弘典517D(开箱以后发)实例。

笔尖就是那个像刀似的东西拔下来。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吧。

侵删。铱粒是那个小圆球,我怕你们看不清。这个是印度尖,也叫IPG。

我懒得拆总成了(主要怕拆坏),放一个国产仿凌美笔舌吧(凌美原装的没找到):

Fins是鳍片,Ink Channel是输墨道。

贴一张外国网站的图:

下面讲原理(可能有点难懂):

注:其实买一支透明示范钢笔更容易理解(全身基本透明的钢笔)。

毛细现象(又称毛细管作用)是指液体在细管状物体内侧,由液体与物体之间的附着力和表面张力组合,令液体在不需施加外力的情况下,流向细管状物体的现象。——wikipedia

 

大多数笔舌都有一条输墨道,利用毛细现象把墨水从贮墨点输送到笔尖。鳍片具有控制墨水流量的作用,一般藏在笔握里面。

笔舌要与笔尖对齐,紧紧地安装在笔尖背面才能输送墨水,并且输墨道或鳍片里不能有任何堵塞。墨水还要有一定的黏度才可以通过毛细现象从笔舌中输送出来。这就是为什么钢笔一定要使用钢笔墨水。如果使用了其它墨水(比如水分墨水、毛笔墨水等),人品好则出墨不顺畅,人品差则是墨水里含有胶质,胶质在笔舌里面会变硬,这样的话整个笔舌会被毁掉。

不如再推荐几个入门笔款(作者很懒,懒得放链接了)?

1、百乐78g(不是神笔,只是推荐);

2、凌美狩猎者;

3、英雄100;

4、弘典黑武士;

5、永生698(金尖钢尖都可以);

6、鲶鱼钢笔(比较难找,海淘能买到,是软弹尖)。

分享几个作者自己的最爱(不是全部):

1、Lamy 2000(14k):

我是Lamy粉,对于它家的2000很感兴趣。2000在笔坛也很有名,很受欢迎,有个名儿叫杜康,故事很有趣,可以去查:“Lamy2000为什么叫杜康”。

我还是不习惯用中性笔诶······好丑啊喂。

这是笔友的图,拍的太好看了(然而我拍的像是地摊货似的)。

2、写乐四季织(主要21k我觉得太丑):

贼漂亮!

写乐最好看的笔款(个人觉得没有之一,白幽灵没这好看)。

3、万宝龙著名人物系列:华特·迪士尼:

谁还没个万宝龙梦呢?主要就是太贵。我觉得146小王子没这好看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最后放两张自己的国庆摘抄作业:

写文章不容易,给个三连加关注呗?

[众评]暖阳下的老唱机——老人家 水黄鹂

 

我从来没听过老式唱机,那种从黑胶唱片中直接提取、前级放大、后级放大、声音输出之后的声音,只是有很多时候在想,这样的声音会不会很孤独,没有了数字解码这些高科技的玩具,他的世界会不会很孤单?

其实我喜欢的,就是在阳光下读书啦。随便挑一本书,最好能带点哲学的神秘色彩,随便因为某个问题给绊住,好好想,仔细想;到了约莫正午,大脑的充实输给了胃袋的饥饿,管他想不想的明白,吃饱饭最重要啊——事情往往向反方向发展,要不是面对一周一次的鸭腿毫无兴致,要不边吃边吐槽尼采是一个愚蠢且无聊的人——很少时候能留着好心情睡午觉。

每次在音响店坐着,和老板聊音乐、聊器材,房间可是要布置好的呀,不然小小的驻波可是心烦哦。阴冷,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有趣的音乐都无法排遣的阴冷。莫名觉得,如果可以听着音乐晒着太阳,会是怎样一番滋味?说不定我会反过来觉得贝多芬由多么多么矫情?还是觉得巴赫写的歌好乱哦,恨不得把碟片都烧了!——然而根本不可能啦,自己听出来的音乐的哲学就是个人哲学的反射啊,还有人会对自己的哲学产生怀疑吗?真的不敢相信这样的生活要多么纠结。

说到纠结,我一直觉得人类是很有趣的生物。不知为何,人类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随着时间的流动技术的进步,他们得出的答案并不及原先的答案,于是一部分人掉回头去寻找那些早被抛弃的东西,有一些人干脆接受了这个事实继续走着,而一些值得敬佩的人,则会思考个中的关联性,并且在“旧”与“新”中找到平衡。

今天我们要评测的这款“水黄鹂”,引发了我对“新”和“旧”的思考:

@LING(“在校生”群友):

说实话,我第一次听到水黄鹂这款耳机时,还觉得它很不错。那时候我正在播放勃拉姆斯的大提琴协奏曲,那优雅、精致而又温柔的旋律,搭配水鸟饱满的低频输出,给我带来很特别的感受————就像初春的午后,坐在父亲的单车后座上,闭着眼沐浴着阳光。然而当我将乐曲换成小提琴曲时,一切都变了。我惊讶地发现水鸟的调音并不侧重于高频,甚至感觉有刻意的压制,就像在平静的江面突然出现了一个巨浪,将沿岸山色的倒影切割成跳跃的碎片。这固然不失为一种美感,但是这样的美,对于泛舟者,是并不美好的。在我看来,对于流行音乐而言,水黄鹂的动人之处,在于一壶老酒一般的醇香,在于儿时旧照片一般的回忆,而不是在于日新月异的快节奏夜生活。当插上水黄鹂,播放猫王或者邓丽君那样故交旧友一样的歌曲,也许你会感到别样的满足,就像当年一样。

@waterman(“在校生”群友)

首先感谢“在校生”给予我参与众评的资格。我是个新人,而且音乐欣赏主要是流行人声为主,所以就在这里简单说一下我的听感。

我记得以前有人说过:“初烧烧低频,中烧烧中频,高烧烧高频。”我之前应该就属于那种最低级的——烧垃圾低频。我主要总结出有两种低频:一种有凝聚力,犹如一记拳头锤过来的感觉,但是多了就顶人;还有一种就像中心开花一样,有种包围感,但是多了就有种铺天盖地的感觉照样难受。在群主的讲解下开始用手机听水黄鹂的声音,我第一次感觉听到了一种味道健康的低频。水黄鹂的低频很舒服,感觉在凝聚力和氛围感方面做到了均衡。我也认识到低频口味太重会影响人声的听感。在这样的低频氛围下我第一次听到了清澈的人声,尤其是女歌手特别靓丽、有味道。后来群主告诉我:“这就是老人家独特的音染。”高频目前还不太会听,请网友谅解。

@妖怪大邪神(“在校生”专栏编辑、本文作者)

我一度认为水黄鹂是铁三角的“精神续作”:很多人说要不是ACG铁三角就完了。在之前我们的文章中评测了铁三角最为经典也是最为争议的MSR7,其中我认为这款耳机是承前启后的“妥协之作”,一方面希望保留铁家对人生染色的独到理解,另一方面拓开频宽以迎合现代HIFI的力度和干净——事实上这样做只会让这款耳机不伦不类,尽管在上市之初被认为革新派的第一枪,但是时间永远是我们最诚实的敌人。我认为,彼时的铁三角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尽管对人声还原逐渐走向了还原化,但是并不意味着这种趋势是仅仅是建立在单元解析的基础上,更广大的消费者还是希望买到让自己满意的声音,讨好耳朵的声音,或者干脆一点儿完全舍弃以前的所有成果,也不会落得不伦不类。

这时候的我听到了水黄鹂,温暖柔软,丝滑从容,与“旧”铁三角的味道如出一辙;此外,得益于强大的解析力,即使调音风格做了“暖糊预定”,但是仍然有干净的背景和配器轮廓,在现场录音中对实录的现场细节的还原颇有讲究。柔顺的低频不会硬邦邦的敲击耳膜,反倒像艾薇儿版本的knocking on heaven’s door,有一种轻轻推开耳膜的感觉,感受到震动的同时不会干冷地“为之一振”。中频的饱满,韵味十足。高频是暗的,恰恰是这种不刺激的高频使得能够久听不累。

简单总结,“千元价位看调音”的市场环境下,水黄鹂是绝对值得推荐的,恍惚间我能从个中音符中听到工程师对旧时候音乐的怀念——将昔日的阳光揉碎掉,散在旧屋前,伴着一缕清风,品着一杯淡茶,偶然从唱机里面传来一曲 yesterday once more ,或是老泪纵横,或是会心一笑,看时光飞逝,生活点滴,不外如是。

也许我们的音乐,有时候就应当温暖一些。要那么精准干嘛?要那么无情干嘛?逃脱了欣赏的主体,音乐不就剩那一点空气的翕动了。

4年前,我在读村上春树的《寻羊冒险记》,坐在公园的长凳上,阳光洒下,暖和的座椅,伴着爵士味儿的文字,即使再悲伤的情绪,此情此景也会被融化开吧?这时候,从旁走来一个小姑娘,约么3岁,走路还不太稳当;她的奶奶牵着她自顾自的走着,好像刚从菜市场回来似的,步履匆匆着急回家喝水的样子——小姑娘走的就更不稳当了。我被这祖孙俩人吸引住了,这时候小姑娘碰巧看过来,我也没不好意思,给她回了个微笑。

“奶奶,那个叔叔好像对我笑了。”

奶奶愣了一下,仿佛躲避什么似的,加紧走了两步。好像说了什么似的,好像也没说。

我无奈笑笑,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此刻的阳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