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网景德镇陶瓷艺术洗脸盆以及陶瓷洗脸盆 一体式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景德镇陶瓷艺术洗脸盆,以及陶瓷洗脸盆 一体式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农家乐审美”的乾隆大瓶,藏着多少瓷器“黑科技”?

你好,我是地道君,欢迎回到《网络热门古画“鉴定”》

清乾隆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748年的一天,对于景德镇御窑厂来说,又是一个开窑的日子。

这一天,几乎所有工匠、窑工都聚集在龙窑的周围 ,等待一件瓷器出窑。众人似乎都很紧张,但等到窑头脸上露出微笑,所有人都为之沸腾了——那件瓷器,烧成了,而且,品相几近完美

这件让当时整个瓷业赞叹的物件,历经200多年的风雨,依然完好。今天,它常常会出现在重要的展览现场。火爆的节目《国家宝藏》中,它作为瓷器家族的代表登场,被专家称为“中华瓷王”,还有人叫它“瓷母”。

乾隆皇帝与“瓷母”

(图©《国家宝藏》剧照,人物由王凯饰)

我们都知道,瓷器是我们国家的重要的文化名片,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放在瓷器的历史上,清朝乾隆年间的瓷器,从年龄上说,肯定是年轻的晚辈。

那这时候烧出来的瓷器,为啥能成为“瓷王”“瓷母”呢?

还有,你肯定也看过这件瓷器上热搜的话题,有人说这是乾隆皇帝特有的“农家乐”审美。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今天,《网络热门古画“鉴定”》推出番外篇。现在,地道君就带你来探一探,这件传世宝贝的秘密。

清乾隆 各色釉彩大瓶

(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01 是一只瓶子,也是瓷器百科全书 |

刚才我们所称的“瓷王”或者“瓷母”,是一件大瓶子,它的专业全称叫做——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根据清宫档案记载,它诞生于1748年。

我们先看一下它的身材:

高度是86.4厘米,口径为27.4厘米,底部的直径是33厘米。它的嘴唇很厚实,从向外撇开,专业说法叫洗口

所谓的洗,是一种洗手的器物,大体模样就像今天的脸盆。脖子很长,腹部是鼓起来的瓜棱状,胫部,相当于人的腿部,向内收,最下层的圈足向外撇。

此外,它的脖子上有一对雕琢华丽的耳朵,是古代常见的夔龙造型,称为夔龙耳。

展厅中的各色釉彩大瓶

(摄影©羽羽,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馆)

仔细观察这个瓷瓶,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它尽管做工精致,装饰华丽,但给人一种拼接感,像是很多件瓷器和各种工艺手法的“乱炖”。各个部件不仅颜色不同,装饰手法也不一样。

这就造成了一种奇怪的感受:我们仿佛在哪里都见过,但又在哪里都没见过。

这种奇怪的存在,导致它的名称,都一度没法确定。在行内,一件器物的命名方式是“时间+品种(工艺、材质)+内容(造型、纹饰)+器型”,例如“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明永乐-青花-缠枝花卉纹-盘”,有时候还会在时间和品种之间,加上产地或窑口,比如“北宋-汝窑-天青釉-素纹-洗”“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凤耳-瓶”。

明 成化 斗彩鸡缸杯

(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而这件瓷器的命名,就完全不能适用于这一方法:首先,它身上所使用的材质、工艺手法就很多,这是几乎任何其他瓷器都不曾有过的。其次,上面的纹饰,从上到下,层层叠叠,甚至光是围绕它的腹部,就有12幅不同的图案,这还不算边沿的纹饰。

要是把这些都一一罗列描述,恐怕写上好几行字,都未必能完成。到了最后,可能是哪位行家灵机一动,干脆就叫“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这个有点怪的名字,反而概括了它的核心特征——集合各种各样的瓷釉和彩绘,烧制的一件大瓶子。

明 永乐 翠青釉三系盖罐

(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而釉和彩,恰恰是瓷器上的重头戏。尤其是,它们的出现,是瓷器从实用器到艺术品进化的关键阶段。

什么是釉?

它是覆盖在陶瓷的胎体上的,有色或无色的有玻璃质感的矿物层。烧制之前,用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其他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然后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烧制之后,就呈现出我们在博物馆解说里常说的那些青花、釉里紅、霁蓝釉、天蓝釉、梅子青、粉青等等。

北宋 汝窑 天青釉刻花鹅颈瓶

(图©河南博物院藏)

什么是彩?

通俗地说,就是在跟釉结合在一起的色彩。根据所处的位置不同,有釉下彩、釉中彩、釉上彩之分;由于工艺、视觉效果不同,又有三彩、五彩、红绿彩、粉彩、斗彩、素三彩、珐琅彩、浅绛彩等等

从理论上讲,釉的种类,是无穷无尽的。本身原料的种类就很多,而各种不同原料的搭配,以及不同的比例配置、不同的温度烧制,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釉面效果。

按坯体分,有瓷釉、陶釉、火石器釉;按烧成温度,有高温釉、低温釉;按外表特征分,有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裂纹釉(开片)、结晶釉等……

现实中,釉和彩又常常进行结合,炫目多姿的彩X林林总总的釉,再进行一次次组合,那艺术空间可就更无穷大了

清 雍正 十棱天蓝釉碗

(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了解完瓷器身上的两大关键法宝——釉和彩,我们就能来“拆解”一下这件文物身上的内容了。刚才我们说了,各种釉和彩的组合,理论上,有无数种可能。但是,要在现实中做到,却并不那么容易。

一般来说,一种釉+一种彩,对于合格的制瓷师来说,属于正常操作。我们看到的大部分传世器物主要就是这一类。

但是,作为一个不一般的甲方,乾隆皇帝,却向景德镇御窑厂提出了一个“既要,又要,还要”的想法:我想把天下最好的釉和天下最好的彩,放到同一件东西上。

乙方毕竟是传承了上千年的瓷都,最后还是满足了甲方的需求,于是就有了这件各种釉彩大瓶。

宋 哥窑 花口盘

(摄影©羽羽,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你看,从上到下,我们数一数,一共分成了 15 个装饰层,共覆盖了17 种釉和彩。其中,釉上彩有金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下彩有青花;还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使用的釉则有哥釉、松石绿釉、窑变釉、粉青釉等等。

更花心思的是它腹部的 12 幅吉祥图案,其中 6 幅为写实图案,画面用瑞兽、植物、纹饰组合,用谐音梗,象征着“三阳开泰”“吉庆有余”等等;还有 6 幅为写意内容,比如含有“福”和“富贵”寓意的蝙蝠、灵芝等纹饰。

瓶足底处的青花篆书款“大清乾隆年制”,为整个瓷器画上了句号。

“瓷母”底部大清乾隆年制

(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件瓷器,当然没法穷尽所有釉和彩,但也几乎做到了古代制瓷工艺所能达到的天花板,而它集中呈现的釉,是对历史上五大名窑的致敬;它所采用的彩,则覆盖了自唐宋以来代表性彩瓷的工艺。

一件高不到1米、直径不到30厘米的瓶子,器型确实硕大,但这么一件东西,能囊括中国瓷器史的精华,确实是空前的创作。

清乾隆 各色釉彩大瓶 解析

(制图©李正乔,瓷器图来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所以,从瓷器工艺角度,它堪称“瓷器百科全书”;从历史发展维度,它又堪称“浓缩的中国瓷器史”

| 02 是个人选择,也是时代推动 |

说起这件“瓷王”或者“瓷母”,有些小伙伴应该有印象,它上过热搜。当时的热议中,很多人吐槽,这件东西的审美有一股子东北乱炖+“农家乐”的味道,这种审美,恰恰源于乾隆皇帝。

确实,要想了解这件“瓷母”,确实得从它的主人乾隆皇帝说起。

乾隆皇帝戎装像

(图©郎世宁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历史爱好者们都知道,乾隆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十分爱好收藏品评艺术品;二是在功业上追求“十全十美”。他的收藏范围极广,从书画文玩到奇珍异宝无所不包,甚至每每听说哪家藏有什么好东西,都会想方设法让其藏品的主人将宝贝献出。

在功业方面,乾隆向来追求极致、圆满,政治领域有所谓的“十全武功”,他本人自号“十全老人”

古画中的乾隆帝和他的古玩

《弘历是一是二图》

(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而这件“各种釉彩大瓶”的诞生,恰恰就跟这两个方面有关。作为一个资深收藏家,乾隆几乎搜罗了历代各种顶级的藏品,从唐代的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到宋代五大名窑,从元青花、明洪武釉里红、明永宣青花,再到康熙、雍正两朝的各种名瓷,都被搜罗到自己名下。

作为一个瓷器收藏的顶级玩家,虽然已经拥有过往的各种名瓷,但自己还是有一个遗憾——作为“十全老人”,要是能有一件“十全十美”极品瓷器,那才叫圆满。

金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

(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如果真能有这样一件瓷器问世,不仅能满足个人的收藏愿望,还能创造出一件属于当时的瓷器代表作

毕竟,祖父康熙时期,创烧了粉彩等代表性的名作;父亲雍正时期,则复兴了历史上的众多单色釉瓷器;到自己这一代,国力更强盛,在瓷器制作上也得有代表作

康雍乾三代皇帝像

(图©清宫廷画家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想来想去,他可能又有那么点伤感:因为,从汉代的原始青瓷到清代为止,代表性的釉、彩几乎已经被前人都用尽了。那么,什么样的瓷器,才能让我名垂青史呢?

西汉 原始青瓷刻划凤鸟纹双系壶

(摄影©羽羽,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接下来,为了这个重大项目,乾隆应该成立了以自己为“项目组长”、以当时的督陶官唐英为“执行组长”的全国瓷器创新项目组。显然,研发的重任就落到了当时的瓷都景德镇的御窑厂头上。

天猫网景德镇作为全国的瓷器中心,在乾隆年间发展到了顶峰,从业人员逾百万。庞大的行业规模和激烈的竞争,使得这一时期瓷器制作的技术发展到了巅峰。千百年来,瓷器传到当时,匠人们也渴望在这一代有所作为,所以,皇帝这项任务,让他们既充满压力,同时也激发起了技术攻坚的斗志。

窑火旺盛的景德镇

(图©1825年,清人绘中国贸易水粉画)

当时,这样的项目能够出炉,也确实跟乾隆时期的社会经济条件相匹配。经历了康雍乾三代的积累,物质、财力、技术,都达到了王朝的顶峰

顶尖的技术、充足的人力物力、上下一心的斗志,加上皇家不计成本的研发经费,让这件不可思议的“瓷母”,具备了问世的条件。

《瓷器制运图》之饶州(码头)

(图©18世纪连环画,香港海事博物馆藏)

有人可能会疑惑:地道君,你真是少见多怪,这个花花绿绿的瓶子,不就是把各种色彩一个个拼起来么?怎么可能需要折腾那么多人?

正如你所说,这样一个瓷器,放在工业化时代,别说做一件,做成千上万件也不难。因为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设备和仪器,来精准调色、控制窑温等等。那你想,这件东西诞生的时候,中国还处于手工生产时代,从调料到拉胚,从上釉到烧窑,都是人工操作。

《瓷器制运图》之烧窑

(图©18世纪连环画,香港海事博物馆藏)

具体到这件东西,在当时的研发条件下,需要攻克许多技术难关。具体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

| 03 攻克了哪些“黑科技” |

当时的督陶官唐英接到圣旨后,立马召集经验丰富的工匠们商量方案。经过不知道多少个日夜的商议,他们终于理解了甲方的意图。但是,要想让这个“idea”变成可行性方案,至少要克服三大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设计

如何满足眼高于顶的顶级收藏家兼皇帝——乾隆“十全十美”的瓷器梦想,光设计草稿,就让唐英的顶级陶瓷团队绞尽了脑汁。毕竟遇上了这么难缠的甲方,谁都头疼。

《瓷器制运图》之凿土

(图©18世纪连环画,香港海事博物馆藏)

第二个难题,是对历代名瓷的复原。

前文我们说过,这件瓷器的釉,覆盖了宋代的五大名窑。但是,到了清代,这些烧制工艺都已经失传,祖父康熙、父亲雍正时期也没能恢复,只是做到了“仿官釉”“仿哥釉”等等。

不过,唐英为首的整个研发团队,在业务上还是过硬,他们不断研究历代古籍记载的制瓷方法,并跑到名窑出产地搜罗烧制配方、瓷片标本。到最后,包括宋代五大名窑在内的釉彩配方研发成功,可以生产出以假乱真的仿品。顺带着,他们还成功烧制出元明时期失传的釉里红瓷器

《瓷器制运图》之修坯

(图©18世纪连环画,香港海事博物馆藏)

第三个难题就是——把第一和第三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把单一品种的瓷器组合在一起。这件“瓷王”包含了釉上、釉下彩16种工艺,不同的工艺对温度、烧制方式、烧制时间的要求都不同。温度最高的和最低的,温差可达500度。只要有一种釉彩烧制失败,就要整体报废。有人据此统计了它的烧制成功率,是令人绝望0.002326%

计算“瓷母”的成功率

(图©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现场)

我们可以想象,为了这件器物的出炉,当时的研发团队,到底耗费了多少图纸,烧废了多少残器,耗费了多少木柴……

| 04 从一件瓷器,看时代审美 |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美术领域。从艺术角度说,我们就得用审美价值来评判这件“瓷母”了。

很遗憾,相比它的技术难度,其美学价值并没有受到好评。在各种争议中,声音最大的是——这个大瓶太花哨了,显得很俗气,匠气很重

单色和彩色瓷器对比图

左为北宋汝窑莲花式温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之前我们也提到过,整件瓷器由 15个装饰层,有17种不同的釉彩构成,虽然单看每个装饰层,无论是颜色、质感、纹饰造型都做到了极致,很难让人挑出毛病。但是这么多纹饰、色彩、肌理,并没有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所以,它看上虽然很华丽,但由于每个部分都在“抢戏”,让人眼花缭乱,看下来之后,视觉上很疲劳,很难记住器物的内容。

我们把目光从瓷器转移到当时的整个艺术圈,这种技术和艺术的割裂感,其实很普遍。

就是说,“复古”做到了,却没能像元朝赵孟頫那样,学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无论是这件“瓷母”,还是当时的画坛,都体现出了文化上的创新不足

《十骏图》之一

(图©王致诚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从这件瓷器上我们还能看到西洋画的影子,主要体现在大瓶腹部的六幅写实画。从审美价值和艺术境界上,它的确难以服众。但它也体现着那个时期,外来文化带来的新鲜血液:

一方面,那些传统的中国传统纹饰,被描绘到极致;另一方面,西洋彩绘(如珐琅彩)技法,也已经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但是,它们的结合,就像当时的画风一样,充满着生硬、割裂。

各色釉彩大瓶的画片

(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绘画领域,相比“四王”,法国人王致诚、意大利人郎世宁的创作,颇有创新。但这些外来的人士,主要为宫廷服务,并未对当时的主流画风带来改变。

这个瓶子诞生后,大约100年后,洋彩老家的枪炮从海上呼啸而来。这之后,曲折苦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华文明的自信,陷入了低谷。

具有油画风格的乾隆画像

《乾隆皇帝半身冬装像》

(图©传 郎世宁作,银川当代美术馆藏)

所以你看,从这件瓷器上,我们穿针引线,不仅看到中国的瓷器发展史,也能窥探审美观念、文化心理的变迁

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各类瓷器大展,这件器物都会成为明星。如果有机会看到它,你一定要细细地多看几遍。

“瓷母”正面和背面

(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好,以上就是本期的内容。下一期,我们继续带你探索古画里的世界,不见不散。

| 互动话题 |

在其他领域

有哪些跟“瓷母”创作思路类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