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网伊凡伊里奇之死和阿伊慕扮演者娜菲莎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伊凡伊里奇之死,以及阿伊慕扮演者娜菲莎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伊凡.伊里奇之死》:千万别到将死之时,才发现自己从未活过

文/芳芳没想到

说起来列夫.托尔斯泰,我们总会想起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作品,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有一部短小精悍的作品,叫做《伊凡.伊里奇之死》。

著名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经这样评价这部作品:我刚读完《伊凡.伊里奇之死》,因而更加确信,托尔斯泰是地球上最伟大的作家

莫泊桑在看完这部小说之后,更是对它有了很高的赞誉:我看到,我的全部创作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这部小说情节非常简单,只有35000字,描述的就是一个叫伊凡的人,他中规中矩的在官场中,虚度了自己的一生。

这一生看似都在走上坡路,可实际上,当他患了不治之症时,同事们的虚与委蛇,家人对他的不耐烦,让这个将死之人陷入了人生的谷底。

他从开始逃避死亡,不停的挣扎。到之后和死亡能够坦然谈判,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终于和死神达成了和解,离开了人世间。

从这部小说中,从伊凡平凡的一生中,我们能够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我们多数人都是伊凡的化身,被这个世界的功名利禄俘虏着,前行着。突然有一天,命不久矣,才发现这一生似乎是白活了。

托尔斯泰这部小说是由真实的故事编写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一位法官的夫人转述这个法官的故事,由此激发了他写作的欲望。足以说明在托尔斯泰的世界里,他对死亡有很多疑问,他也希望通过跟写一部小说,思考和澄清他对死亡的看法和疑问。

人性的冷漠,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在这部小说的开头,就是伊凡的同事们在讨论工作,无意中有人提起伊凡的妻子,在报上刊登了伊凡的死讯,大家都在好奇伊凡究竟得了什么病,而他们的讨论,是置身事外的,是冷漠的。

在场的每个人都在庆幸,死的人又不是自己,其次他们关心的是,伊凡的腾出的官位,跟自己或是自己的熟人的人事升迁有没有联系。

当一个人没有真正生过重病,他就难以理解生病的痛苦,更无法了解身患绝症人内心的感受,他们有的只是庆幸。对死亡的逃避,是人的本能,因为死亡不可控,这件事本身就让人难以接受

彼得.伊凡内奇,是伊凡的同事,同时是跟他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他认为自己曾经受过伊凡的恩。

可当他听到伊凡的死讯,他首先想到的是因为伊凡的死,他升了一个职位,除了可以涨工资,还可以把妻子的弟弟调过来了。这样他的妻子,就无法抱怨他从来没有帮过她的家人了。

成年人之间,更多时候是因为利益纠葛,所以混在一起。在伊凡和他同事身上,展现的是淋漓尽致。

而更讽刺的是,同事们还在发愁一件事,只要是伊凡的所谓的朋友,要装作悲伤的样子,去参加伊凡的葬礼,在葬礼上繁琐的程序,让他们感觉心烦。

彼得吃完饭便去了伊凡家,他在现场遇见了另外一个同事,可他们交流跟伊凡的死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们都想快点脱身,去打几圈桥牌,让伊凡的丧事对各自生活的影响降到最小。

当彼得在葬礼上,遇见伊凡的妻子时,妻子的矫揉造作,虚伪的悲伤,和现场所有人对死者已逝态度的无所谓,如出一辙。在伊凡走后,妻子最关心的是,他能够拿到多少抚恤金,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到更多的补贴。

毛姆曾说过: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

伊凡生前和他的同事们经常一起打桥牌,关系十分融洽,可等到他死后,人性的冷漠就暴露出来了。毕竟人走茶凉是很常见的事,每个人都考虑事情,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理解了这种冷漠,才会更珍惜那些真实的热情。

伊凡的一生最是简单平凡,因此也最可怕

伊凡的父亲是彼得堡的官员,在政府的很多部门任过职,他本身的才能注定他不适合被放在重要的岗位,但因为资历老就被留在政府中,拿着不算少的工资,这一生活的很体面。

伊凡是父亲的第二个孩子,是家里的骄傲,他学习成绩优异,性格也非常讨人喜欢,他非常顺利的从法学院毕业,从大学的高年级开始,他就认为自己是要为政府效力的,他不太会拍马屁,但他本能的对上流社会的一切都非常着迷,他跟这些人建立关系,并且总是以他们的生活标准要求自己。

从学校毕业之后,他是十级文员,被安排在一个清闲的职位上,他轻松的应付着自己的工作,工作之余又有各种丰富的娱乐活动。

他的感情生活也非常丰富,同时跟几个异性保持着关系,可是毕竟他年轻,又没有结婚,正是放荡不羁的年龄。

之后他做了地方预审法官,他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权力在扩张,因为他只要在文书上签字,他就可以把任何重要的人带到证人席。在权力和欲望面前,每个人都难以保持冷静,伊凡也不例外。凭借着这个职位,他融入到了法律界的社交圈,并且学会了打桥牌。

在做法官的几年里,他遇见一位家境非常不错的姑娘,这个姑娘是圈子里是又聪明又美丽的,尽管伊凡不爱这个女人,但娶了这个女人,能够让伊凡的生活更加体面,更加被圈子里的人认可。

顺理成章的娶妻生子,挣更多的钱,住更好的房子。一切都那么稀松平常,没有丝毫的涟漪,却也是最可怕的一种生活方式。

将死之时,被恐惧吞噬的感觉让人痛不欲生

伊凡这一生只有过一次挫折,在他做了七年检察官之后,他被调到另一个城市,他想得到大学里首席法官的职位,有一个同事挡在他前面,因此他和上司吵架了,以后所有的好事都轮不到伊凡了。

之后伊凡自己寻找出路,他也确实找到了一份比之前更好的职位,工资也比之前高了很多。可他却因为一次意外的摔倒,患者了不治之症。

刚开始只是有莫名其妙的口气和疼痛,引发的问题是,每次吃饭,伊凡都会大发脾气,每次吃饭都是家庭的受难日。伊凡要么是嫌汤不好喝,要么就是觉得儿女的坐姿不合规矩,总之他把所有问题都归咎到了妻子身上。

伊凡左肋的痛和口气,状况越来越严重。于是他去看医生了,可医生云里雾里说的话,他根本听不懂。这些专业语言就像是他在法庭上说的那些话一样,一点都不直白,导致伊凡根本不知道自己病得重不重。

当伊凡从医生得语言中总结出自己得了一场大病,他本能想要逃避,但越逃避,恐惧越是袭上心头。家里人也回避现实,只是告诉伊凡要好好休息,好好吃饭,好像这样做之后,他的身体就能痊愈一样。

在伊凡的世界里,整个世界都变得灰暗了,家人健康的体态让他嫉妒,工作再也不能让他有沉浸的感觉,就算是打桥牌赢了,获得的那种愉悦感,也只能维持一小会,他得病的事实,让他整个人沮丧不已。

伊凡最怕的就是一个人呆着,因为他一个人的时候,就要面对死亡的侵蚀,要跟死亡去谈判,他不断地挣扎逃避,但都无济于事,因为死亡非要他臣服,非要他面对不可。

他在无数个深夜,被疼痛折磨的想要去死,可他又在很多瞬间,燃起了生的希望。正是因为他不敢承认死亡即将来临,所以他被死亡吞噬,他无比痛苦,又找不到出口。

伊凡之所以不敢直视死亡,是因为他在回顾一生时,除了儿时的快乐,他竟发现自己曾经拼劲全力维持的一切都没有什么意义,他总觉得那里错了,但又不敢承认自己措了,毕竟他已经没有重来的机会了。引用梭罗的一句话:伊凡死在平静的绝望中

恋生恶死是人的本能,这都来源于人脑进化带来的两种能力,首先是人的自我意识能力,其次就是人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感知能力。人能够意识到当下我们是活着的,也就自然知道有一天我们终将离开这个世界。

人对死亡的恐惧,就像是一头野牛在田野里奔跑,逃避一头狮子的追捕,是自然而然的反应。说到底,恐惧都是一种情绪,倘若你不能正视它,承认它,你就找不到出口。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将死时发现自己没活过

欧文.亚隆在《直视骄阳》中有这样一句话:死亡虽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却不会因此湮灭;死亡虽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获得拯救

万科的董事长王石,是一个酷爱登山的人,很多人都质疑一件事,好好的一个企业家,为啥总没事去登山呢?他曾经在董卿主持的《朗读者》中提到过,有一次他登山,因为天气原因,他差点就死了,那是他距离死亡最近的一次。他说: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从生命到死亡,如果没有死亡不可能有生命。

可见死亡本身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它反而是提醒我们认真活着的警示牌。直视死亡,能够让我们在做选择时更加谨慎,更加理性。

日本的黑泽明导演有一部电影叫《生之欲》,政府官员民科科长渡边勘治,他在工作中中规中矩,在跟同事的相处中利大于情,一生看起来很风光,可当他被宣布得了胃癌,他的儿子和儿媳妇就决定用他的抚恤金另置房产。

他伤心至极,带着自己所有的储蓄,在风月场上醉生梦死,肆意挥霍,享受满足欲望的快乐。可他发现这一切的一切,当时享受的时候,可能是无比快乐,但随即带来的空虚和寂寞感,让他难以承受。

之后他遇见了之前的一个部下,这个女人说她现在在玩具厂工作,并且觉得生命很有意义,因为她明白自己制作出来的玩具,能够给很多孩子带来快乐。

于是他开始承接之前妇女联合会申请的建造小公园的项目,这个项目,曾经在很多部门之间周转过,但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他亲历亲为,把这个项目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推进着,尽管他的功劳都归属到上司身上,可他因为自己做了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感觉到心安。他想到之后,这个小公园的秋千上,会坐着快乐的孩子,他就感觉心满意足。

他不再纠结于功劳归于谁,他追求的是自身的满意。他因为所做的事有意义,对自己的生命产生了敬畏感。

直面死亡,我们才能清醒的活着

伊凡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一直在躲避和死亡的对话,他走进热闹的客厅,他找仆人伺候自己,他打桥牌,他大发脾气,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他不敢直视死亡。

他从光明的地带,跌落到了一个黑洞,他一直在往下掉,却一直找不到一丝光亮。知道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看到亲爱的儿子,儿子轻轻的吻了他的手,他终于明白自己需要的是爱,需要给出的也是爱,而他爱家人的方式,就是坦然的接受自己要死了的事实,为自己曾经对他们造成的伤害求得原谅。

这时,他也看到了洞底的光。

伊凡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得到了救赎,为了避免落入伊凡这样的困境,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要做好这些事:

首先,直视死亡本身,对生命抱有敬畏心

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有一句座右铭:记住你即将死去。他有限的生命中,很少有将就的时候,他总是顺从自己的内心的声音,因为他知道,他只有这一辈子,他不珍惜,未来必定会后悔。

《绝非偶然》,是《社会性动物》的作者艾略特.阿伦森的个人自传,他人到中年时,接到了哥哥身患绝症的通知,他的父亲和叔叔也在年轻时候,得绝症而死,他在那一刻,突然开始对死亡有清晰的认识,他意识到人生有限,死亡总有一天会到来,所以对自己所做的事做了精简,只关注那些真正重要的关系。

其次,关注自己的灵魂,活出自己的满意

苏格拉底老先生多次提醒人们,要关照好自己的灵魂。在《死亡诗社》中,有位非常与众不同的老师,当所有的老师,都告诉学生,应该多多读书,好好写作业,为自己上名校做储备时,基廷老师让学生们,珍惜生命,热爱诗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身为一个社会动物,人必定会受主流文化的影响,可获得一份好工作,在有生之年升职加薪,最终都是为了爱,为了好好生活,但很多时候,我们却本末倒置。

人只有在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上,灵魂才能得到滋养。只有花费时间在爱的人身上,灵魂才能得到升华

最后,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在重要的人身上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中作者有这样一句话:要建立牢固的家庭关系和亲密的朋友关系,最重要的是投资时间,这种关系表面上看,似乎不需要投资时间,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

伊凡到了人生最后时刻,成为了妻子的烦恼,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妻子生养孩子的时候,伊凡从来都是置身事外,他包容妻子的坏脾气,也从来不会在孩子身上投入时间,因为这些都是妨碍他体面舒适的生活。

他把婚姻和家庭的功能总结的很清晰:

在家能吃上饭,有家庭主妇照顾他的生活以及床第之欢,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外表体面的生活,这是公众舆论所要求。

《遗愿清单》中,那个看似不富有的修车工,他却非常“富有”,因为他有真爱他的妻子,有打心底疼他的儿子,有时刻惦记他的孙子,这些良好的关系,不是平白无故得来的,是他在家人身上投入了时间和爱,所以才有了优质的关系。

写在最后:伊凡这一生之所以悲剧,因为他只为了世人认可的生活努力着,他从未想过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也从未想过自己可以为别人做些什么,他这一生直到死,才意识到他从未幸福快乐过。

《小王子》中说: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千万不要被物质和欲望绑架。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关系中,投入到的内在灵魂里,这样才能避免一生从未活过的遗憾。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