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网裳字行书和裳潮皮衣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裳字行书,以及裳潮皮衣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赵孟頫标准行书,俊朗秀气,看着舒服,收了!

 

赵孟頫标准行书,俊朗秀气,看着舒服,收了!

《白云吟》·中峰和尚

我爱白云白,万里同一色。

不加洗濯体自明,未曾展布虚空灵。道人家住白云乡,白云为屋还为房。

饥则煮白云为食,寒则裁白云为裳。心与白云了无异,任运乾坤无所系。

不学迦文放出眉间光,岂效少林鼓成粥饭乞。

唯有禅月不肯轻,白云笑言不与风雨会。

缅思未出雪山时,寥寥太古含冰肌。无端吹出雪后为怜,片片沾尘泥。

爛锦床屏填绣褥,朱丝玉管相随逐。沉沉醉耳唤不醒,漫把白云覆高屋。

往期回顾:

 

在中国古代,“衣”和“裳”有什么不同?

在中国古代,“衣”和“裳”是两样东西。

短的上衣叫襦。襦又有长短之分。长襦叫褂,短襦叫腰襦。僮仆的长襦叫裋(shù)。《孔雀东南飞》中说:“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绣腰襦就是绣花的齐腰短袄。

与襦相对的是“深衣”。《礼记·深衣》里说:“短毋见肤,长毋被土。”深衣长至踝部。《木兰诗》里说:“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袍就是一种深衣。

襦是人们平时所穿,深衣则是上朝、祭祀或者其他隆重场合的礼服。

衣有单、夹之分。《说文解字》说:褝(衣+单,dān),衣不重。袷(今简化为夹),衣无絮。单衣也叫袗。夹衣则可以在里面加絮,也叫复襦。

《世说新语》里有个故事:

山公大儿著短袷,车中倚。武帝欲见之,山公不敢辞,问儿,儿不肯行。时论乃云胜山公。

(山涛的大儿子穿着短衣在车上随意倚靠着。晋武帝司马炎想要见他,山涛也不敢推辞,就问儿子的意见,结果儿子表示不愿意去。当时的人们认为,这个儿子胜过山涛。)

短袷出行,是一种不礼貌的做法。现在的女孩子会穿一种露着半个肚子的短衣,那应该是为了展现自己的性感。

贴身穿的上衣,叫“亵衣”。《説文解字》:褻,私服。从衣,埶聲。《汉书·叙传》:夫饿馑流隶,饥寒道路,思有裋褐之亵,儋石之畜,所愿不过一金,然终于转死沟壑。(那些饥饿流离的贱隶,饥寒交迫,流浪在道路上的人,只想有一件粗布的衣服,一点存粮,最大的愿望不过有点钱,然而终于辗转死于沟壑之中。)

亵衣里面有的还有一件内衣,叫“衷”。《説文解字》:衷,裏亵衣。因为是穿在内里,不便为外人瞧,也叫私;也有叫泽,因为贴身而沾汗泽,也叫汗衣。《春秋左传》里记载陈灵公荒淫,说他与孔宁、仪行父都穿着夏姬穿过的汗衣。

古代的罩衣叫裼(xí),也叫袭。《礼记》:“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就是穿着狐皮做的裘,再套件华美的衣服罩着。裼,在这里活用作了动词。裼衣之上,再有朝祭之服。百姓穿犬羊之裘,不加罩衣。

《左传·哀公十七年》载:

十七年春,卫侯为虎幄于藉圃,成,求令名者,而与之始食焉。大子请使良夫。良夫乘衷甸两牡,紫衣狐裘,至,袒裘,不释剑而食。大子使牵以退,数之以三罪而杀之。

(十七年春季,卫庄公在藉圃建造了一座刻有虎兽纹的小木屋,造成了,要寻找一位有好名誉的人和他在里边吃第一顿饭。太子请求找浑良夫。浑良夫坐在两匹公马驾着的车子上,穿上紫色衣服和狐皮袍。来到以后,敞开皮袍,没有解下佩剑就吃饭。太子派人牵着他退下,举出三条罪状就杀死了他。)

三罪即紫衣、袒裘、带剑。古代礼数严谨,行止皆有规制,穿什么样的衣服,坐几匹马拉的车,用什么样的器具,都有严格的法度,不符法度就是失礼。

“袒裘”就是解开外衣,把裘露了出来。在朝堂之上,这是失礼的行为。

“袒”就是露出身体。《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说廉颇“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有人把“肉袒”解释为袒露着上身,未必准确,这里的“袒”应该是袒露肩膀。袒有右袒和左袒之分,就是脱掉右边或者左边的袖子。《仪礼》中郑玄注疏云“右肉袒者,刑宜施于右也”,又云“凡以礼事者左袒”,所以廉颇应该是“右袒”以示谢罪之意。

在《史记·吕太后本纪》里记载: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擅政。吕后死,太尉周勃谋诛诸吕,“行令军中曰:‘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军中皆左袒为刘氏”。周勃的意思是,如果你们裸露右侧肩膀,就表示你们支持吕氏,是犯罪,如果你们裸露左侧肩膀,是支持刘氏,就是忠君爱国。于是三军就都扒光了左侧的肩膀。

裘,是古人御寒常用的衣服。用来做裘的皮毛很多,比较常见的是狐、虎、豹、貂、熊、兔、犬、羊等等。狐裘、豹裘是当中是比较珍贵的。用狐狸腋下的皮毛做的裘最为轻暖,也最为珍贵。狐狸腋下的毛呈白色,所以也叫狐白裘。

《史记·孟尝君列传》里说孟尝君有一件狐白裘,价值千金,入秦时献给了昭王。后来秦昭王囚禁了孟尝君,设计想杀了孟尝君。孟尝君派人向昭王的一个宠姬求救,宠姬说“妾愿得君狐白裘”。孟尝君的门客里有个人就伪装成狗,夜入秦宫盗回了狐白裘。宠姬向秦昭王求情,昭王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驱车逃离。半夜逃到函谷关,当时关防命令,须鸡鸣才放旅客过关,孟尝君有个门客就模仿鸡叫,他一叫,许多鸡一起叫起来。孟尝君于是交了通关凭证,逃出了秦国。

这就是成语“鸡鸣狗盗”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女人喜爱漂亮衣服,古今皆然。

羊裘则是裘中下品,身穿羊裘常常说明一个人贫困。《后汉书·马援传》里说“身衣羊裘皮袴”,就是说马援生活简朴。鹿裘也是比较低劣的。现在人们只能在动物园里看到鹿了,但是在古代中原地区,鹿是山野里比较常见的动物。

袍,与裘一样是古代御寒的衣服。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里说自己“缊袍敝衣处其间”,“缊袍”就是乱麻填充的袍子。用新丝绵的叫茧,用乱麻和旧丝绵的叫袍。

《广雅》中说“袍,长襦也”,《礼记》中说“袍必有表,不褝”,说明袍应该属于深衣,穿着的时候外面还应该再罩上一层。现在人们穿棉袄,也会在外面套一件外套,既美观,又防脏污,古人大概也有这种想法。

今人常称轻便薄软的衣服为“衫”,在古代,衫指比较宽大穿着轻松方便的上衣,后来指长衫。如白居易《琵琶行》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就是黑色的长衫,是唐朝官职较低的服饰。

除了大家熟悉的孔乙己喜好穿长衫,古人也有穿衫的故事。

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著复衣,但著单练衫五六重,夜则累茵褥。谢公谏曰:“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帝曰:“昼动夜静。”谢公出,叹曰:“上理不减先帝。”——《世说新语》

(晋孝武帝司马曜十二岁的冬天,他白天不穿夹衣,只穿五六件白绢做的单衣,夜里睡觉的时候却要铺上好几层被褥。谢安劝说:“皇上保养身体要有规律。陛下白天穿得太少,夜里盖得太多,这恐怕不是养生的办法。”孝武帝说:“白天在动,会热;夜晚很静,心静自然凉。”谢安告辞出来后,赞叹道:“皇上说玄理的能力不比先帝差啊。”)

晋孝武即晋朝孝武帝司马曜,简文帝的儿子。“昼动夜静”是化用了《老子》的话“躁胜寒,静胜热”。孝武帝大冬天的不穿夹衣不穿狐裘,套着五六件衬衫东逛西晃,还能硬生出一番道理,人才不人才的,起码有个口才。可惜长大之后纵情酒色,最后喝醉酒说错话被张贵妃害死。由此可见,口才可能也是作死的一条路子。

裳,是下裙。《説文解字》里说“常(裳),下裙也”,又说“帬(裙),下裳也”,说明裳就是裙。最初的时候工艺局限,衣裳分离,春秋战国时期衣裳连了起来,就成了深衣。

古人的裤子,最初是没有裆的,只是两个裤管套在腿上,上面用绳带系在腰间。那个时代做个针线活应该不是件容易的事。

裤,也作绔,或袴。人们称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少年叫“纨绔子弟”,“纨”是织造细致的生绢。能穿用上号布料做成的裤子,当然家里非常有钱。

如果用皮毛做裤子,则说明家境贫苦。像马援“羊裘皮袴”,别看他一身皮草,却是生活艰苦的表现。

秦汉之后,裤子有了裆,基本上就与现在的裤子差不多了,也被称为裈。

《世说新语》里有个故事:

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着襦,寻作复裈。”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着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韩康伯几岁时,家境非常贫苦,到了隆冬,只穿上一件短袄,是他母亲殷夫人亲手做的,做完叫康伯拿着熨斗取暖。母亲告诉康伯说:”暂时先穿上短袄,随着就给你做夹裤。”康伯说:”这已经够了,不需要夹裤了。”母亲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面,熨斗柄也就热了,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呀。”他母亲听了非常惊奇,知道他将来准是个治国的人才。)

复裈,可以理解成现在的棉裤。古人为了御寒,裤子也可以做成夹层,里面填入棉麻之类。棉花在南北朝的时候传统中国,开始在边疆地区种植,至元明时期才推广,所以在很久远的一段历史里,人们制作衣服,除了皮毛,只有丝、麻。现代人生活好了,不仅有棉衣,还有羽绒服,还有各种皮质的衣裤,虽然有些“皮”可能也叫革,有些毛可能一揪就掉。